SWISSPA-孕婦按摩及懷孕水腫困擾QA-婦產科醫師來解答

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仁愛院區 婦產科 張家華醫師】

 

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,不少人都會定期按摩來放鬆緊繃的肌肉及紓壓。我自己在懷孕前也有定期按摩的習慣,懷孕後面對身心靈的變化,就更希望可以透過按摩來舒緩孕期間的不適。


在門診時,也不時會遇到有孕媽咪詢問,懷孕後可不可以繼續按摩呢?
其實孕婦按摩的安全性已經有被醫學研究證實了。只要把握幾個注意事項,孕婦按摩不僅安全,而且對孕媽咪的身心還有好處呢。


懷孕期間按摩安全嗎?
大部分的懷孕婦女其實都可以安心接受按摩,根據文獻統計,孕期間按摩不會增加懷孕或新生兒的併發症。只有少部分的孕婦在按摩完會有短暫的肌肉痠痛或勞累,並沒有長期的負面影響。
不過要注意的是,大部分的研究族群都沒有包含高風險的孕婦,例如胎盤前置、妊娠糖尿病、有早產性子宮收縮等的孕婦。所以如果有特殊狀況,能不能按摩就會因人而異,建議還是與自己的產檢醫師討論過後再決定。
另外,雖然沒有明確的證據顯示懷孕前三個月按摩會增加風險,但大部分的研究都沒有包含早期懷孕的孕婦,主要因為懷孕前期較不穩定,當有意外發生時,很難釐清因果關係。市面上的孕婦按摩店家,也大多建議懷孕三個月以後再開始接受按摩。

 

孕婦按摩的好處?
懷孕期間按摩可以讓體內多巴胺及血清素的濃度上升,這兩個激素又被稱為快樂或幸福荷爾蒙。多巴胺及血清素的增加,可以讓懷孕期間心情變好,舒緩焦慮的情緒及壓力。
同時研究也顯示,按摩能改善懷孕背痛、懷孕腰痛及孕婦水腫的狀況,並提升睡眠品質。

 

孕婦按摩的注意事項
畢竟懷孕時期身體狀態與未懷孕時不同,在孕期間接受按摩還是有一些特別要注意的事:

  1. 按摩時的姿勢以側躺或坐姿為主,側躺時最好能在雙腿間夾一個抱枕,維持舒適的姿勢,且避免長時間正躺。若以腹部朝下的姿勢,容易壓迫胃部,感到不適,反而無法有效放鬆。
  2.  按摩的力度要適中,以感到舒適,不會疼痛為標準。太輕的力道沒有舒緩的效果,而過重的力道,會導致疼痛,進一步刺激自主神經,無法讓孕媽咪好好的放鬆。
  3. 懷孕期間深層靜脈栓塞的風險為孕前的五倍,所以按摩期間應避免對腿部的深層肌肉有大力度的按壓,避免潛藏的腿部深層靜脈栓塞剝落。
  4. 中醫觀念上,按壓一些穴道會引起子宮收縮。雖然西醫論文較少針對這個論點做研究,但專業的按摩師都會避開這些穴道,故建議尋求專業的孕婦按摩也更有保障。
  5. 避免濃度太高的刺激性精油。有些研究認為,一些太刺激的精油會引起子宮收縮,所以按摩時盡量選擇溫和不刺激的精油。

 

懷孕水腫怎麼辦?
懷孕水腫也是孕期很常遇到的問題。懷孕期間因為賀爾蒙的變化跟子宮壓迫導致下肢靜脈回流不好,很多孕媽咪在中後期會遇到水腫的狀況。只要排除疾病造成的水腫,例如:子癲前症、心臟衰竭、肝腎功能不佳…等,孕期水腫是一個正常的生理現象。

  1. 孕期水腫要完全消除,其實只能等到生產完賀爾蒙恢復,子宮對下肢靜脈壓迫解除。不過孕期間我們可以做一些事來改善水腫的狀況,緩解腫脹帶來的不舒服。
  2. 抬腿或睡覺時把腳墊高,幫助下肢靜脈回流。躺臥的時候也可以盡量左側臥,減緩子宮對位於身體右側的下腔靜脈的壓迫
  3. 避免久坐久站,多活動下肢。如果不得已要維持一個姿勢比較久,記得中間起來伸展一下下肢。也可以多做腳背下壓再弓起的動作,刺激小腿肌群,讓腿部的肌肉幫忙下肢靜脈回流。
  4. 清淡飲食,避免攝取太多鹽分造成身體水分更容易滯留。孕期水腫是因為賀爾蒙變化跟子宮壓迫,並不是因為水分攝取過量。所以即便有孕期水腫,孕媽咪也不能因此不喝水,每天還是要攝取至少1500-2000ml的水分才足夠。
  5. 熱水足浴、穿著彈性襪或前面提到的孕期按摩,這些也都對緩解腫脹不適有幫助唷。

 

立即預約

 

參考資料
1. Mueller, S. M., & Grunwald, M. (2021). Effects, side effects and contraindications of relaxation massage during pregnancy: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.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, 10(16), 3485.
2. Navaee, M., & Rakhshkhorshid, M. (2020). Comparing the effect of foot massage with grape seed oil and sweet almond oil on physiological leg edema in primigravidae: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. Evidence‐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, 2020(1), 6835814.